我院202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资源能源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学校年度工作总体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科教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资源能源领域国际知名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砥砺奋进,以新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校建校70周年。

一、提升政治能力,全面落实党对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

1.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内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委会议的第一议题,作为中心组学习首要内容,作为学院三级党政班子履职能力培训班的必修课程,作为主题党日的重要学习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分层分类指导,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成果。巩固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成果,系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组织开展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开展“1+4”学习活动(原汁原味通读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一次主题党日、一场辅导报告、一篇学习心得、一份支部总结),举办“强国征程·青春有我”主题演讲和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色案例征集活动。

2.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促改革、保落实方面重要作用,完善党对学院工作全面领导的工作机制。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用事业发展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加强党委会建设,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优化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贯彻落实学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与“三重一大”实施细则。优化学院治理结构,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学院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重点加强三级单位班子建设,持续开展学院班子、三级党政班子专题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召开学院第五次党代会。对标“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推进学院党建质量工程建设,强化特色打造品牌,高质量完成石油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考核验收,持续深化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大力提升师生党支部建设水平。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抓好“红星”样板学生党支部培育工程和“党员责任区”设岗创建,持续开展集中示范“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学生骨干赴兄弟高校交流工作。完善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强化党建工作督导检查。做好党的二十大、省十二大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常态化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

3.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育部“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落细地大思政50条、立德树人60条,注重“五育”并举,坚持“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五个课堂”全方位课程思政模式建设,打造立德树人思政大课堂。统筹规划思政队伍,加强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依托院领导接待日、导师制、师生面对面谈心、青年学者话成长、指南针校友论坛等工作平台,推进全员育人,做好学生日常思想工作。聚焦“明晰生涯”“感触快乐”,引导学生从大学认读走向大学规划,感触大学的美好,强化学习奋斗的主观性和主动性。抓好建团100周年、党的二十大重要节点,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触伟大时代的荣光,坚定爱党爱国情怀。持续办好红星朋辈榜样论坛,开展“‘资’信心”生涯规划专项工作。持续强化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帮扶,加强班会团会专题设计,加强发展支持、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繁荣文化体育活动。做优志愿服务传统品牌,推进班级志愿服务常态化,积极构建“一班一项”特色创建局面。深化与社区共建,着重办好“社区志愿服务嘉年华”,重塑“南望书屋”社团品牌。推进特色资源文化建设,加强“资源人”“资源青年之家”等阵地建设与管理,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做实做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持续加强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全体教师忠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坚持“四有”教师标准,加强政治引领、教育引导、日常管理,全面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强调师道尊严,突出为人师表,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对外籍教师的教育管理。坚持做好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的政治思想考核把关。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上级有关教师荣誉表彰的遴选推荐,进一步完善“最美资源青年教工”“突出贡献奖”等评选表彰工作,充分传递师德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强化警示教育。

5.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学院“全面从严治党年度工作责任清单”,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坚持“四责协同”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地见效。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落实“清廉地大”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持之以恒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严格贯彻执行学院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和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持续抓好招生考试、科研管理、财务收支、学术诚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建设。规范津补贴发放和资产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院,加强院务公开。

6.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加强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师生教育管理,定期开展工作排查,坚决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健全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作用,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优化提案办理机制,推进民主办学,维护职工权益。加强团学代会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教育引导广大团学青年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坚持党建带动,发挥工会、团委、青年教师联合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密切联系师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工作。持续推进“结对领航”,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坚持举办离退休教师座谈会,做好人文关怀。

7.从严从细从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贯彻落实《我院关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课堂教学、学术会议、社团活动、橱窗展板、期刊出版、国际合作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学院网站和新媒体建设,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压实压细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落实实验室全面排检制度,学院安全生产领导专班和安全生产小组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同各三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细化工作责任。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保密宣传教育和防控机制建设。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制,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8.大力弘扬优良的院本文化。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校训精神,传承和发扬“求实奋进、勇攀高峰”的院风学风,持续加强教风学风,浓厚学科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紧盯制约学院改革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增强敢试、敢闯的勇气和魄力,压实改革创新的硬招和实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文化生态。突出主责主业,坚持一线导向,进一步聚焦“学科、学术、学者、学生、校友”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加强“网上资源”建设。办好70周年校庆主题活动,总结学院70年办学经验,组织办学成就展,制作宣传视频、宣传册,走廊宣传展板,展示学院发展成就,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强化学院文化标识系统建设,浓厚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利用物理空间调整机会系统规划建设学院门廊和综合标识,美化办公条件。更新学院英文网页,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健全学院荣誉体系,激发精神动力。加强和改进校友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校友走访联络和服务工作,助力校友事业发展,浓厚校友母校情结,引导校友反哺学院。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本科建设

9.加强招生就业工作。创新思路举措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完善学院“招生宣传资料包”,重点推进“专家教授进中学”,建立教师联系省重点中学机制,建稳优质生源基地。组织好地球科学夏令营和高校科学营。上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组织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做好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加大用人单位走访,拓展就业市场。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学生行业内就业比率。充分发挥校友力量,挖掘就业资源。逐渐提升本科生升学深造率。

10.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优化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建好建强资源勘查工程和石油工程一流本科专业,推进条件建设,提升建设质量,启动新一轮专业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内容与新途径,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能力。落实学院十四五本科教材规划,新编或修编教材5-6部,积极推进优秀教材进入学校“宜居地球”百本经典教材库建设,积极申报全国教材建设奖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形成有效支撑高质量教育的教材体系。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一流课程为抓手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3-5门,建成2-3门慕课课程,申报3-5门慕课课程建设,并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价值塑造,全面推动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设2-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编制课程思政案例库。

11.改善教学资源保障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六大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和教学路线建设,建设1-2个新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推进已有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实质性建设和发展,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共建共享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健全学院层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师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在线考试、教务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平台。做好湖北省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

12.持续做好学生学习支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健全“严在地大、学在资源”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学风调研建设座谈会和班级学情分析会,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学风建设突出问题。制定《我院2022年卓越学风建设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落实《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强化校纪校规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严格落实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做好新一期学习型宿舍评选工作,打造学习型宿舍。严格开展早操早读、年级集体晚自习、基础科目月考等活动。创新开展第十二期“寻找李四光”系列活动。依托专业教师,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完善“本研一体化”学生科技活动模式,完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组织校院两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积极备战挑战杯、互联网+、地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国石油地质竞赛等高水平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好李四光计划、卓越地质师、高徒计划申报工作。

三、改革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13.提高优质生源比例。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继续对优秀推免生实施奖励,将研究生指标向杰出人才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培养成效好的导师倾斜,提高直博生、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学生的比例。做好“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的选拔,加强本-硕-博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建设。完善博士生的申请-考核制度,做好专业学位博士的选拔招生工作。

14.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开展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群建设,对在建的全英文课程进行追踪跟进。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教材编写规划。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校外导师聘用制度。严格研究生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加大分流力度。全面实施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匿名盲审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答辩流程,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对答辩人的汇报进行录屏存档。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评审规则,确保奖学金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15.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做好博士生导师遴选、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等工作,严格新增博导和兼职博导的选聘工作。开展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培训,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开展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培育建设卓越导学团队,推进“三融三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推行博士生“双导师制”,鼓励组建交叉学科联合指导团队。执行并继续完善博士生指标动态管理和分配。

四、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

16.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战略性能源矿产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加大教育投入为支撑,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平台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修改完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深化深层-深水油气、非常规能源、战略性紧缺和关键金属矿产、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及盐湖型钾盐和锂矿超常富集机理等多个高水平学术团队影响,强化油藏仿真和智慧油田、地学大数据与智能预测等新兴学科方向,持续提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竞争力,通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带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科水平提升。配合做好十四五“学科培育计划2.0”,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做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

17.提升科技创新质量。聚焦“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要,加强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提升跨学科合力解决科技重大难题的能力,在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产出世界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加强学科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打造重大、重点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国家创新群体并力争取得突破。设立重大项目和重大奖项培育基金,引导教师团队积极凝练成果申报奖项,提升教师申报科技奖项的积极性,为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取得大奖项创造条件。

18.做好项目申报服务。持续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全面加强申报过程服务和质量管理,推荐二级教授申报重点项目、地大学者入选者申报杰青或优青项目,新进教职工及在站博士后申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选题及文本质量进行指导把关,力争创新群体1项,重点项目2-3项,其他项目15项以上。

19.拓宽社会服务内容。持续瞄准学科前沿,在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常规与非常规能源等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建设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团队,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为政府决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与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的机遇,加强校企合作,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科研攻关团队,走进企业,了解技术需求,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科研课题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力争横向课题年度到位经费在30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总量保持10%以上增速。落实十四五“成果转化倍增计划”,强化知识产权申报、管理和转让工作,开展专利宣传辅导,推动协议专利代理机构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五、强化人才引领,持续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20.营造潜心育人环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健全育人体系,汇聚育人合力,夯实育人链条,引导教师坚持“四有教师”标准,倾心倾力做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导师”“学习导师”“科研导师”“心理导师”和“就业导师”,努力营造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努力为国家资源能源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注重听取教职工呼声,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努力维护切身利益和发展权益,努力改善工作、学习条件。

21.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落实十四五“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督促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类比赛,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加强教师队伍顶层设计,实施《永兴娱乐app教师岗位职责实施方案》,强化本科教学、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内外合作等各项工作在教师岗位职责中的落地做实做细。建立以高质量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研绩效实施办法和科技奖励体系,扩大人才评价指标观测点,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团队评价,出台政策鼓励原创和重大科技成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重视教师成长和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开展合作研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务指导教师。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发展支持工作,依托青年教师联合会,办好青年执教能力比赛、青年教师座谈会,关心青年教师身心健康。

22.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落实《永兴娱乐app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方案》,着眼学院和学科的现时急需和长远发展,依托“地大学者”岗位体系,实施“一流人才引育计划”,强化高端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加大高水平团队培育力度,并在紧缺学科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突破。用学术团队带动人才引进、项目申请、奖励申报、教材与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中心工作。关注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做好职业指导和发展支持,落实“博士后队伍倍增计划”,加强学院博士后队伍建设,帮助青年人才融入学术团队,健全青年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六、加强基本建设,改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

23.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坚持以本为本,设备、仪器购置重点继续放在教学仪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上,推动新能源英才班、大数据英才班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验中心建设力度,加强本科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加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带动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推进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设备购置项目II期项目实施,推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运行,充分发挥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4.统筹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规划。成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加强实验室资源整合,整合同类型教学实验,建立学院教学实验室数据库,围绕各专业方向建设高标准教学实验室。提升实验设备使用效率,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计划,探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空间、仪器收费制度。积极申报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技术和实验教材、开放基金等项目,督促和指导在研实验项目的执行,配合学校完成本年度结题实验项目的验收。提升在岗实验人员业务与管理水平,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25.完成办公空间装修入驻。持续优化学院物理空间规划、分配方案。协调基建处快速推进文华楼、信工楼二期(实验室)、珠宝楼二期装修工作,完成石工系、资信系、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科研设备的搬迁;推进主楼物理空间规划,完成资源系、石地系、盆矿系、学院党政及学院办公室、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等空间调配、装修和搬迁;持续完善各楼宇研究生工位的管理制度,完成所有研究生的工位分配、搬迁工作,优化研究生办公环境。

七、推进交流合作,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

26.加强高层次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引智功能,全面提升高水平国际合作对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争取主办/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2-4次(计划举办“第二届全国煤及其共伴生矿产资源青年地质论坛”“第三届构造-成藏-成矿年代学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东湖油气资源前沿科技国际论坛”)。落实“国际声誉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学术、文化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线上进行20-30场学术报告。重点资助学院教师出国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主题或特邀报告,组织30人次以上教师参加境外学术会议,100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引导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

27.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完善国际交流资助办法,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国际交流资助力度,强化跨文化培养体系的建设。实施优秀推免生1-3个月的海外科研训练计划,提高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用好天图海外交流专项奖学金,持续资助出国英语考试。积极引导学生赴国际组织任职实习,扩大在校生参加国际学术、实习实践、研修访学的覆盖面。充分利用两个111引智基地,聘用国外优秀学者参与指导研究生。办好“海外名师讲坛”,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或线上开设3门以上的本科生、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继续办好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展板竞赛和文献翻译竞赛,指导AAPG、SPE、IAMG、SEG等协会开展协会活动。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招生规模,实施留学生趋同化培养和管理,切实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